杨涛,再次出发的创业者,行业的传奇人物。
现在是晚上8:21,跟杨涛校稿的时候,他还在西北大学扫楼。
这是我第二次写他,很多朋友以为我跟他是老相识,其实2024年4月份我们才第一次见面,当时他让我猜他是谁,我没认出来,还以为遇到诈骗的了。
你要说老相识也算说对了一半,毕竟加了微信9年了,至于那些生动的故事,哪个行业大哥在江湖上没些故事呢,道听途说罢了。
写这个标题的时候,我还特意查了下亿万富翁的定义,以免被人诟病说我标题党,还好确实达到了这个标准。
当然我写这个文章,不是为了宣传他的企业,更不是为了吹嘘杨涛多富有,而是一种分享,分享一种创业者精神。
Part.01
我写过两期的行业黄埔军校:《细数国内科研工具行业的“黄埔军校”(上)》和《细数国内科研服务行业的“黄埔军校”(下)》,介绍了很多行业的老前辈,杨涛虽然不老,但论行业影响力,那是绝对的老炮儿。
2004年,我刚从山沟沟进城上大学,一脸的青涩和懵懂。
而此时,杨涛已经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创业——他以“跑单帮”的身份,穿梭于北京各大高校的生命科学院、中科院以及疾控中心实验室,倒卖试剂赚取差价。
作为“老炮儿”,杨涛目光敏锐,善于捕捉商机。在做了半年的试剂倒卖生意后,他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:当时,人类基因组测序项目如火如荼,许多高校纷纷投身基因序列研究。然而,绝大多数学校买不起昂贵的测序仪,只能将测序任务外包给第三方公司,每个反应的成本高达40-60元。与此同时,那些购买了测序仪的学校却面临样本不足的问题,设备产能闲置。偶尔有外校通过人脉关系寻求合作,收取一些费用,也算是“借鸡生蛋”,为单位创造额外收益。
杨涛灵机一动,果断放弃试剂倒卖生意,转而投身Sanger测序服务。他以20元一个反应的成本谈下批发价,随后以双倍价格卖出。凭借信息不对称的优势,这项业务迅速火爆起来。
然而,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。当杨涛意识到竞争对手涌入时,他主动掀起价格战,将价格降至35元。这种策略不仅巩固了他的市场地位,还让他获得了“行业初代卷王”的称号。
Part.02
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,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张,他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外包服务,开始购置自己的测序仪,实现了降本增效的同时,也为公司构筑了坚实的护城河。
与此同时,他逐渐摆脱了“单打独斗”的模式,组建了一支庞大的团队,吸纳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为他冲锋陷阵。十年间,他的团队规模突破了1000人,即便在当下,这样的规模也堪称行业巨擘。
为了快速实现业务的全国布局,并充分调动团队的积极性,他开创性地推出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:各办事处负责人与总公司合资成立子公司,共同经营、共享收益。这一模式不仅让他的业务迅速铺开,还成功吸引了战略投资,那些如今仍被行业消化的“新鲜玩法”,在他手中早已驾轻就熟。
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、全方位服务客户,他又将目光投向了试剂研发,既满足自用需求,又拓展了新的业务增长点。杨涛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张,将资本家的精明与果敢展现得淋漓尽致。在商业世界里,他无需同情,只需用业绩证明自我价值。
然而,杨涛并非只有冷冰冰的商业头脑。他内心深处始终怀揣着情怀——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试剂品牌,这不仅是商业野心,更是他对行业的热爱与执着。
Part.03
在商业世界中,最好的套现方式并非只有公司上市一条路。2021年,杨涛选择了另一条路径——出售自己的股份。
此时的他,无疑是处于人生最幸福的状态。第一次创业便大获成功,功成名就,不仅每年从公司获取丰厚的分红,还在关键时刻果断出手,将股份变现。他以一种极为潇洒的方式,真正实现了财务自由,为自己的第一次创业画上了完美的句号。
在那个时间节点,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炒房子、投身餐饮行业、开启一个自己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事业,或者挥霍,或者躺平。而杨总却做出了与众不同的选择,他毅然决然地继续创业,他说他闲不下来。这次他一头扎进了分子生物学试剂的研发领域,这类产品其实在他的第一家企业时他就曾有过尝试。
促使他做出这一选择的原因有二:一方面,他敏锐地察觉到国内主导的分子生物学试剂品牌大多是进口的,像赛默飞、NEB、Takara 等,这些进口品牌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;另一方面,他也欣喜地发现国产试剂品牌开始崭露头角,逐渐发力,例如诺唯赞、翊圣、天根、爱博泰克、全式金、康为世纪等品牌逐渐崭露头角,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。这在他看来无疑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发展机遇。
然而,他未曾料到的是,自己这一头扎进去,长达 5 年时间都了无音讯,仿佛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之中。许多行业内的老人都不知道杨总这些年来究竟在做什么,更无从得知他的产品研发进展。
这种专注与他第一次创业时如出一辙,当时他一头扎进 Sanger 测序领域,十几年如一日,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这一件事,凭借着这份执着与专注,才取得了此后的成就。
为了人生的第二次创业,他准备把口袋里面的1个亿砸进去。
Part.04
1个品牌,不是单纯砸钱在产品研发上就够了。
作为一个已经成功过一次的人,经过商业洗礼的人,他深知商业和营销的魅力。
他更深知,再好的商业和营销,如果不从最“深入泥土”的“跑单帮”开始,这个品牌是没有根基的。
杨涛又回到了20年前,他自己冲在一线扫楼,纵观整个行业这种创业者精神,是鲜有的。
他带着对测序行业远超一般人的理解,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全国性扫楼。
“给我30秒,我就能判断出这个人是不是潜在用户;再给我120秒,我一定能获得这个潜在客户的信任。而且我们不主张送试用装和打价格战!” 杨总曾这样说。
此前,有个江苏的经销商对他们的产品很感兴趣,但觉得这个品类的竞争对手众多且很强大,自己没有信心。杨总得知后,亲自来到江苏与这个经销商见面,说出了上面那番话,随后就带着这个经销商的销售团队去扫楼,用 “眼见为实” 的方式直接征服了这个代理商,让其提前签约备货。
在未来的市场中,绝大多数情况下,都不会仅仅因为产品 “牛逼” 就有经销商愿意签约成为代理商,更多的是需要厂商理解他们、帮助他们、赋能他们、成就他们。而杨总在这点上是绰绰有余的,所以他信心满满地表示,他们会很快发展起最优秀的代理商体系。
Part.05
杨涛还有一个无懈可击的逻辑:这两年,国产分子生物试剂领域最头部的几家厂商,有大量销售人才离职创业,转型成为代理商。他们手握丰富的客户资源,自然不会轻易浪费。然而,从老东家拿货存在诸多不便之处,所以他们急需一个新的优秀品牌来代理。而国产分子生物学试剂品牌中,但凡规模稍大一些的,基本都采用直销模式,根本不会给这些代理商机会。而规模较小的品牌,大多都在做贴牌生意,也不符合代理商的需求。所以杨总表示,他们品牌完全契合这个市场需求,而且对于这个群体的分布情况,他心里一清二楚。
只要给他一次机会,他有信心凭借实际成果迅速说服这个群体,让他们成为自己最有力的代理商。
我喜欢自信的人!
说不尽的故事,道不尽的行业,欢迎关注杨涛的小红书 “请叫我杨总”。他在小红书上撰写了数万字的《我的生命科学创业史》,并逐节进行分享,其文风朴实中带着一丝幽默风趣,极具可读性,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创业借鉴意义。